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考改革:基础教育系统变革的切入点

发布时间:2024-02-21 作者:《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李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近日,北京全市初中迎来新中考改革后的首个期末考试,各区各校开始实施新的考试方案。2023年,广东、北京、深圳等多地发布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相关意见,对中考科目、计分、评价、招录等作出调整。随后,上海、北京相继印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明确了考试时间、成绩呈现方式,以及实验操作测试等实施细则。这些变化引发社会热议。通过进一步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双减”政策和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考“指挥棒”正在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将评比指针从分数拨向学习过程

近几年,为完善“一依据、一结合”,即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多地通过省级全面推行或地市试点积极推进,进行高中招录与中考改革。其中,自2018年开始,北京市中考经历了从三科选考、全科全考,再到如今将科目成绩分为考试、考查、考核三类呈现的变化。多次变化反映出中考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重要性和能动性,也引发了社会对学生发展这一重点问题的关注。

命题难度和考试竞争度向来是关注的重点。《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中强调,要深入开展命题质量评估,推进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不断提高中考命题质量。北京市在《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提高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在以学定考的命题原则下,未来考试将减少单纯靠记忆、机械训练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全国范围内,中考将在2024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中考命题的公平性、科学性将在整体上得到保障。考试竞争程度不仅取决于多元评价方式与招生录取机制,也受到人口变化等教育以外的多重因素的制约与挑战,中考制度与形式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教育规律持续优化。

同时,多地中考改革对考试安排的调整也为学生夯实学科基础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北京市中考将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科目的笔试安排在九年级第二学期,缓解学生从初二就进入中考周期的紧张情绪;上海市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从15门调整为14门,不同学科的评价时间分散设定,为学生阶段性备考预留出了更充分的学习时间。

多样化的测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给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支持,将评价量标从分数拉向学习过程。例如,北京市中考改革将道德与法治、物理科目各有10分的实践活动分别改为综合素质评价和实验操作,有力地改变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难以兼顾的情况。同时,考查和开卷等考试方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培养简单化,而是考核内容的升级,是把在真实情境当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等高考乃至高校目前重点考查点提前至初中阶段。在实践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让学生在学科素养涵养中顺利实现知识升级。

把学校教育拉出“应试漩涡”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监测初中教学质量、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变革考试方式的目的是通过以考变教,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要正确看待中考改革效力的发挥,还应跳出招录本身,看到其对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作用,以及在推进学校硬件建设以适应教育教学等办学条件改善方面的影响。

与课程教学相衔接,实际教学与最终考评更具一致性。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对纸笔测验和实验实践的需求程度不同,用单一的方式去测验学生的能力,则难以高质量落实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今,对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各科目占义务教育九年总课时比例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和语文、数学科目的占比相对较多,均在10%以上。这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的要求相呼应,是中考与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相衔接的重要体现。而其他科目在考试方式、计分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也保障教师有更大的空间思考、设计、实践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共同学科基础培养工作,保障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夯实能力基础。例如,北京与深圳的中考将道德与法治科目考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的安排,有利于把德育拉出“应试漩涡”,贯彻新课程方案中提出的“坚持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另外,课程标准要求与中考评价的高度一致性,有利于缓解教师在教学安排中难以兼顾实际教学与最终考评的错配困境,使教师得以方向更加明确地提升自身能力、培养学生素养。

同教学与管理更适配,学校教育有了遵循教育规律的空间。上海、北京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中,分别有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这意味着师资配备、教师教研与培训将得到加强,以满足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的需要。客观上,若考试科目偏多,师生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机械训练,在有限的时间中,很难保证足够的动手实践、课堂分组实验等。因此,中考减少考试科目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让学校在精神和现实中松绑,能够真正遵循学科规律培养学生,也更有时间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对于教师自身发展而言,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中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94%,这也意味着初中教师整体上具备开展教学教研的能力和潜力,如今需要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在实践中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底气,让教师真正以素质教育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探索。

有了相对均衡的教育条件作为支撑,意味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更加丰富、更加科学。中考计分方式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但是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和政策执行力存在差异,设施设备和环境条件能否满足中考改革新增的实验考核需求,也受到社会的关注。实际上,在物质资源充足的大环境下,我国初中学校现有的教育设施设备整体情况比大众想象的更好。据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初中学校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日益向好,音体美器械配备、理科实验仪器配备等各项比例逐年提高。因此,重要的还是提高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如今,许多地区通过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实现实验教学及教研资源的共享。同时,许多学校通过调整排课等方法,确保每名学生都有亲手、独立操作实验的经历,对专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近期教育部发布多个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相关政策,其中《2023年版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对加强实验教学评价和实验考查作出规范;建立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以及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将分别在强化实践性教学要求、增加实验课比例、规范实验安全管理,以及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中小学实验员配备等方面推进实践探索。可见,随着教育设施、课程规范和实践评价的优化,学生实践能力将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科学的培养。

牵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当今,青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首先要调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至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已顺利推进两批。近日,第三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改革攻坚任务清单对中考改革行动提出要求:“稳妥推进中考招生方式改革,在高中学校大体均衡的前提下探索逐步减轻中考压力的具体举措。”同时,任务清单中所列的职普融通、中小学阳光招生、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等攻坚要求,都与中考关系密切。中考改革先行一步,有利于在综合改革中起到牵引作用,也让人们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效以及育人环境的优化与改善充满期待。

其次要弱化中考的分水岭作用。中考之所以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是因为其选拔性质被视为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在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途径和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社会和学生的焦虑。此次北京中考改革“多渠道和新载体”地配套中招政策,坚持多元评价原则,畅通多样化录取路径和多元化升学途径,其实是把中考的分水岭作用进一步弱化,引导学校、家庭以健康的状态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共同为学生成长创造机会。教育的目的并非要争取分数第一,而是培养学生安身立命的本领。中考的改革与发展能尽可能减少甚至破除“一考定终身”的一些弊端,让中考成为以兴趣、爱好、是否适合为标准的分流,不再是选拔性的淘汰。在教育评价方面,《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深入实施,让教师有了更及时的支持和更科学的政策引导,从不得不追求考试分数转向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另外,随着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在多主体参与下,以管理与评价、课程研发与课堂变革、教科研与教师发展、优质资源的集聚与辐射为特点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也开始显现,将为破除“唯分数”观念提供更优质科学的教育环境。

再次要让中考调整对标“双减”。2021年起,广州、云南、长春等各地纷纷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目的不是用体育来“区分”和“选拔”学生,而是为了引起学校,特别是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提升身体素质。此次北京中考改革的着力点就是统筹做好“大减法”和“小加法”——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在考出学生基础知识、兴趣和思维品质上做加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中考成绩呈现方式的变化,推动着教学方式变革,教育教学将注重如何在落实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做好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设计,以及提高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指导能力。这些既是中考改革的导向,也是从源头减少广大家庭盲目参加校外学科培训,巩固“双减”成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中考改革还将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考试评价实践还需围绕教育发展的深层共识,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更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